A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207号
杨艺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建议》(第68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及取得成效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非遗法、非遗条例,扎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构建起全域覆盖、全民参与的非遗保护新格局,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诸多成效。
(一)制度建设日臻完善。颁布全国首个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陕西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陕西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二)体系构建量质齐升。新增咸阳茯茶、春节2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总数达5项)、13项国家级项目(总量91项)、92项省级项目(总数766项),秦腔、西安鼓乐等古老艺术焕发新生,形成"金字塔"式保护架构。全省2个单位、5名个人被文旅部表彰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新增国家级传承人23名、省级100名。强化整体性保护,延安、榆林、汉中历时10年打造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整体性活化的跨越。特别是今年6月,建成开放陕西非遗体验中心,成为陕西文旅发展新地标。
(三)产业融合破局振兴。建成265家省级非遗工坊,带动就业12.5万人次,人均年增收3.55万元。设立各类非遗基地、非遗示范县镇街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等272个,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洛南草编、武功刺绣、临渭草编等5家工坊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非遗工坊28家,形成汉中藤编、凤翔泥塑、西秦刺绣、华州皮影、绥德石雕、富平柿饼、宁强刺绣、咸阳茯茶等品牌产业,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华丽转身。
(四)创新表达惊艳世界。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全国秧歌展演、四季非遗购物月等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非遗展演、"十四运"开幕式秦腔惊艳世界,《无界·长安》驻场演出引爆文旅市场,西安鼓乐春晚节目70万人次观演,带动消费超1亿元。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播放量达4105万次,网络曝光超13亿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赋能非遗创新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持续加强《非遗法》《陕西非遗条例》贯彻落实,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遗资源,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是全面梳理非遗资源。结合正在开展的陕西省文旅资源普查,在前期对黄河流域非遗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全省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梳理,持续实施好非遗传承人数字记录工程,打造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是推动非遗数字化建设。着力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非遗保护机制,积极推动“非遗+”,加速推进非遗数字化转型进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对非遗技艺、民俗文化进行全景式、活态化记录。
四是提升整体保护水平。结合非遗保护发展现状,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巩固“非遗传承人+项目名录+生态保护区”体系架构,落细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举措,推动国家级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举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全面提升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实力水平。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我省非遗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8月13日
(联系人:赵江瑞 电话:029-8526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