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208号
姜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陕西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提案》(第18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非遗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全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已开展工作及具体成效
(一)健全非遗数字化法规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同时结合实际,创新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法规条例《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推
动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出台(2025年3月1日正式实施)。还相继出台实施《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陕西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制度法规的贯彻落实,构建常态化落实机制。
(二)完善非遗数字化资源
一是健全数据库平台资源。省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从2018年开始进行非遗数据库建设,历时6年将我省省级非遗项目7个批次766个省级名录项目、7个批次681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所有申报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等资料全部数字化处理,目前已经完成录入项目604个、传承人581人,非遗数据库资源还在不断增量。非遗平台对外已发布非遗报道资讯千余条。二是开展传承人记录工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录工程自2015年启动以来,我们就开始非遗传承人拍摄和记录工作,截至目前78名国家级传承人,已经完成记录62名,正在进行的4名。省级传承人记录工作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经记录传承人31名,正在进行29名。记录工作形成数字化视频资料90T,数字化文字资料150万字。
(三)注重非遗数字化赋能
充分运用和非遗数字科技手段,创新非遗表达形式,多元化赋能传承保护。在中国-中亚峰会、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全国秧歌展演、四季非遗购物月等重大活动中充分利用数字化方式举行非遗科技式展演。陕西非遗主题元素创新运用的《无界·长安》驻场演出引爆文旅市场,西安鼓乐春晚节目70万人次观演,带动消费超1亿元。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播放量达4105万次,网络曝光超13亿次。加强对非遗传承数字理论运用培养,充分发挥培训院校的学科优势,举办相关非遗研修班。2024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研培计划”皮影雕刻新品研发高级研修班,邀请业内专家授课,组织学员实践操作与交流研讨,提升了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非遗专业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体系:结合国家层面对《非遗法》的修订,适时协同配合省人大启动《陕西非遗条例》的修订完善,结合“十五五”规划拟定健全完善非遗数字化建设内容,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是持续深化非遗数据化建设。继续完善非遗数据库与档案,加强数据的动态更新与维护,确保非遗资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非遗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效率。
三是持续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深化青年传承人培育计划落实,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非遗数字保护专业人才。
四是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遗资源,搭建非遗数字化平台,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数字化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
五是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合作与交流活动,加强与各国的非遗数字化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跨国出海。
感谢您对我省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我省非遗事业持续繁荣发展。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8月13日
(联系人:赵江瑞 电话:029-8526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