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209号
王文礼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提案》(第150号)收悉。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陕西作为文化大省,非遗资源丰富,同时在时代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您所提出的建议很具针对性和建设性,必将有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
一、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一)注重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始终把非遗传承人培养作为传承保护的根本,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务求实效。教育部门将非遗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剪纸、秦腔等非遗相关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对非遗的
兴趣。同时,充分发挥3所研培院校的学科优势,举办各类非遗研修班。2024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研培计划”皮影雕刻新品研发高级研修班,邀请业内专家授课,组织学员实践操作与交流研讨,提升了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非遗专业人才。
(二)着力强化传承保护支持
积极寻求对非遗的支持帮扶,争取每年3000万元左右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省本级支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500万元,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积极推动非遗转化利用,拉动经济消费,拓宽非遗资金来源。联合董宇辉团队开展“与辉同行阅山河”陕西专场直播,带动销售突破2.25亿元。组织“四季非遗购物月”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线上线下销售及签约额达23.1亿元。省级非遗工坊中年产值3000万以上已达28家,推动非遗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品牌产业项目,郑氏传统修脚技艺非遗工坊年产值128亿元,咸阳茯茶年产值超30亿元,潼关肉夹馍年产值10亿元,横山羊产业链年产值达46.98亿元。不仅展示了非遗保护成果,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非遗保护工作筹集了一定的资金。
(三)持续推动市场营销推广
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类文化展会、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加强市场推广与营销。2024年举办的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包括非遗年度盛典、创新发展对话、创新展览等系列活动,全面展示了陕西非遗保护成果和发展成就。大会期间,中省媒体报道22篇,在全国142家融媒平台宣发,整体阅读量超过1.4亿人次,有力地提升了陕西非遗的影响力,推动了非遗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成功举办全国秧歌展演成功打造现象级文化IP,线上触达7000万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6.5亿次;抖音平台发起跟着秧歌过大年挑战赛,参与视频超58万条,播放量达23.7亿次;活动获《人民日报》专题报道,黄河流域非遗焕新生话题全网阅读量超5亿次,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秧歌展演庆新春》视频,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媒体《华尔街日报》评价“中国非遗正以创新姿态走向世界”。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持续加强传承人培育。拟联合出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推动非遗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非遗相关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是持续挖掘非遗保护新路径。着力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非遗保护资金筹措机制,积极推动“非遗+”,加速推进非遗数字化转型进程,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数字技术,对非遗技艺、民俗文化进行全景式、活态化记录。
三是持续提升非遗产业转化。实施金融活水浇灌非遗工程,支持非遗企业(工坊)和传承人申报金融机构开展的非遗“百千万计划”项目等支持计划。持续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结合“四季非遗购物月”等促消费活动带动非遗消费,拓宽非遗多元化销售渠道,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形象,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感谢您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8月13日
(联系人:赵江瑞 电话:029-8526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