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wap-close-wap.png" alt="" />
  • 索引号 11610000MB296425XN/2025-00245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 文号
  • 名称 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34号建议的答复函
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34号建议的答复函
时间:2025-08-13
来源: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B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202号

武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建议》(第734号)收悉。您在提案中对当前非遗活态传承面临的问题分析准确,建议务实管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给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现针对您提出的建议逐条答复如下。 

一、关于非遗数据库建设和传承人记录工程工作情况

省非遗保护中心从2018年开始进行非遗数据库建设,历时6年将我省76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681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所有申报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视频信息等资料进行了数字化,目前已经完成录入非遗项目604个、非遗传承人581人,非遗数据库资源还在不断增量。据统计,非遗平台对外已发布非遗报道资讯千余条。

我省目前已完成拍摄记录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6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人。截至目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形成数字化视频资料90T,数字化文字资料150万字,从2024年开始,我省加快数字化记录进程,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工作已经在全省各地市铺开,各地市非遗中心也全力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目前有29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正在进行。我省的非遗记录成果数字化资源库也愈加丰富多样和完整。

二、关于传承人队伍建设工作情况

一是在我省中小学开展特色非遗传承教育课程。积极开展非遗“四进课堂”。在全省部分中小学试点开展了传统体育进体育课、传统技艺进手工课、传统美术进美术课、传统音乐进音乐课的试点探索。各中小学校对内挖掘校内资源、对外聘请非遗传承人,将本地的非遗项目编成校本教材,丰富学生美术课、劳动课、音乐课内容。二是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我厅与省教育厅联合命名陕西师范大学等19家单位为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等59家单位为2023-2025年度陕西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72家单位为2023-2025年度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使中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实践体验,使中小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增强中小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充分发挥我省3所研培院校的学科优势。截至目前我省已开展“研培计划”培训班29期,培训来自全省和全国部分区域的各级传承人及其从业者累计达1270人。通过培训有力地提升了我省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和传统戏剧类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创新能力和市场推广水平,同时也积极抢救了一批濒危剧种剧目和濒危技艺。

三、关于非遗与现代产业融合有关情况

我厅积极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力促非遗转化利用、拉动经济消费。联合董宇辉团队开展“与辉同行阅山河”陕西专场直播,带动销售突破2.25亿元。组织“四季非遗购物月”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线上线下销售及签约额达23.1亿元。现有265家省级非遗工坊中年产值3000万以上的28家。推动非遗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品牌产业项目,郑氏传统修脚技艺非遗工坊年产值128亿元,咸阳茯茶年产值超30亿元,潼关肉夹馍年产值10亿元,横山羊产业链年产值达46.98亿元。不仅展示了非遗保护实践成果,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为非遗传承工作筹集了一定的资金。

四、关于非遗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关情况

我厅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非遗活动,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非遗保护的经验与成果。在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中,圆满举办陕西非遗互动展示活动,精选了12个最有中国特色和陕西元素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余件展品、14名模特演员、10余套中国传统服饰和秦腔戏服参加活动,9名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互动,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陕西非遗庄重大气、精致典雅、秦韵独具的底蕴魅力。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古法新作—陕西文化艺术展文化交流活动《陕西非遗之美》摄影展,让外国友人深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与内涵。在澳门旅博会设立“文化陕西”展区,获“十大我最喜爱的展位”,还精心组织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澄城刺绣、社火脸谱、安塞剪纸等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加澳门“新春贺岁活动”。陕西非遗在第八届、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贡献了陕西力量。

五、关于法律法规与政策保障有关情况

2014年出台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同时结合陕西实际,2022年创新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法规条例《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推动汉中、商洛和安康颁布了《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还相继出台实施《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陕西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政策文件,严格在工作中贯彻执行,构建了常态化落实机制。

六、下一步工作

(一)继续完善非遗数据库与档案,加强数据的动态更新与维护,确保非遗资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升非遗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效率。

(二)进一步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完善传承人管理机制。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专业人才。

(三)积极推动非遗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遗资源,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广度和深度,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合作与交流项目,加强全球非遗数字化传播。

感谢您对陕西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希望您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我们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8月12日


(联系人:周颖 电话:029-8526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