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151号
郑文娟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陕西省旅游资源区域整合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第51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旅游是陕西的标志性名片。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为统揽,积极推进“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文化建设体系,大力培育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旅游推广能级,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多点突破,文旅资源优势极大彰显,特色文旅品牌更加响亮,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旅游满意度全面跃升,文化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柱作用可感可及。
一是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联合省发改委出台我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统筹全省旅游资源,坚持关中、陕南、陕北一盘棋思想,加强区域间、城市间、县域间的资源整合、要素重组、联手协作,积极构建“一核三区六廊”旅游发展新格局。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全面摸清我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总量、等级品质、开发潜力等,通过整合资源配置,找准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着力点和重点区域,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加强省际协同,与江苏签订文旅合作发展战略协议,深化项目建设、市场开发等重点领域合作交流;与山西建立联动会商机制,共同创建成功壶口瀑布5A级景区;与甘肃携手打造照金、两当红色旅游线路。
二是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坚持高品质打造陕西文旅新IP,《长恨歌》《驼铃传奇》《延安保育院》等70余台旅游演艺焕新升级、成为经典,全省现有的187家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5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6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1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为旅游热点。新产品新业态竞相涌现,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成为沉浸式体验唐文化典范,西安乐华城欢乐世界、华侨城欢乐谷等一批欢乐主题乐园建成运营,填补壮大陕西大型主题乐园的空白。召开全省数字文旅交流活动,引进《消失的法老》等一批数字文旅项目,联合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开行“环秦岭”“畅游关中平原”等旅游专列,联合陕投集团开展“空中看陕西”低空旅游示范活动,明星演唱会等大型营业性演出指数增长、多次“出圈”,赳赳大秦、丝路欢乐世界等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文旅产业不断壮大,坚持链群推进万亿级文旅产业,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26条措施,成立23个部门组成的协调推进机制,开展跟着“演艺、民宿、文博、诗词、美食、赛事”游陕西暨产业链群推进活动,2024年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营收8638亿元,同比增长11.7%。
三是品牌宣传持续放大。着力深化“三秦四季”陕西文旅品牌建设,创新融合陕西历史文化、自然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表现形式,讲好陕西文旅故事。关中周秦汉唐文化旅游区、陕北红色旅游区、陕南生态旅游区已成为陕西文化旅游的金名片和特色旅游目的地。成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政务新媒体矩阵”,统筹省市县三级文旅部门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官方账号,强化全省文旅宣传“一盘棋”效应。紧扣“三秦四季”主题,逐季度推出特色鲜明的旅游线路、文旅活动、消费新场景、惠民措施等,举办全国文旅消费月主场活动、车主旅游季等重点营销活动,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地举办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打造“云游陕西”短视频推广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陕西文旅品牌馆成功上线同程、携程、美团等OTA平台,成交额超3000万元。开展“与辉同行阅山河”陕西专场直播,带动电商销售2.25亿元。支持“与辉同行”成功举办跨年音乐会,促成旗下2家文旅公司落地西安。加强“游陕西”英、日、韩3个语种11个官方账号运维,多次位居全国省级文旅新媒体国际传播力指数前列。
四是政策效能持续释放。创新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六大提升行动”。升级改造陕西文旅惠民平台,让“惠民”政策一键直达,激发旅游消费热情。加大省级旅游专项支持各市打造精品旅游演艺、实施景区提升工程、发展新型数字文旅等重点项目力度,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实施文旅贷款风险补偿,引导金融资本助力文旅链群企业发展,为48户企业撬动银行贷款74亿元。出台《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扶持建设省级优秀小剧场。实施银行贷款贴息、安排灾后重建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施文旅领域设备更新,为7个项目争取超长期国债近3亿元。陕旅集团荣膺中国旅游集团20强,华夏文旅荣膺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麟游县充分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推进文旅商体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培育《千年九成宫》山水实景演艺等新型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打造休闲避暑、节庆活动、乡村旅游等特色文旅品牌,产业规模、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的贡献力和拉动力持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务实管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给我们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举措。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结合“十五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加大对全省旅游资源区域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进行一体开发、多元开发、接续开发,推进全省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立足区域找特色,促进旅游联动协调发展。
优化旅游整体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一核三区六廊”空间布局,形成点状辐射、带状串联和网状协同的发展格局,强化一核引领,提升西安核心引领地位,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强化三区联动,以关中历史文化旅游区、陕北红色文化旅游区、陕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重点,形成全省“绿色、红色、古色”三区联动的发展局面。强化六廊示范,建设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廊道、黄河文化旅游廊道、长征文化旅游廊道、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长城文化旅游廊道和汉江文化旅游廊道等6条文化旅游廊道,着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旅游标识地。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全省正在开展的文旅资源普查是各级对资源进行挖掘、梳理、研究及再认识的过程,通过对本地区文旅资源的调查评估、梳理分析、科学量化,可全面摸清文旅资源的分布情况、等级品质、开发潜力等,为正确认识资源禀赋和优势,进一步找准旅游发展的切入点、突破点提供了科学依据。各级要践行“普查是手段,保护利用是目的”理念,让普查成果服务于战略决策、重点工作、社会需求,促进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坚持边普查边转化,依托文旅资源管理平台充分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注重资源普查成果转化利用,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旅游业发展。突出“优、新、特”资源整合,“优”,是优良级旅游资源,对照检视是否把一流资源开发成一流产品;“新”,是新发现旅游资源,要加大招商推介力度,科学开发利用;“特”,是独特性、唯一性旅游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提升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资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旅游发展离不开各类基础要素的支撑,已经从“部门经济”向“全域联动”转变。要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协同联动,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扩大区域合作“朋友圈”,以优质旅游资源为基础,打破行政壁垒,在政策协调、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共同举办旅游工作会议、专场推介会等特色活动,分享和探索跨地方和跨区域的文旅合作经验、路径和机制,深化创新融合,在互学互鉴互享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设计、共同创意策划“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品,推出跨地方和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促进优势旅游资源互相导入。串联大西北区域优质旅游资源,共建丝绸之路、秦岭、黄河等文化旅游带,培育一系列跨省市的中短程旅游线路,推出“坐着高铁游西北”“西北环线游”等旅游产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的合作,建设跨地域的旅游融合共同体,建立大区域合作长效机制,提升旅游一体化建设水平。
二是立足差异做补位,促进旅游市场合理化发展。
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按照“健康化、休闲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思路,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转型升级,推动产品体系向复合型、科技型、互动型方向发展。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持续推出经典IP、定制产品和文旅体、文商旅、农文旅等综合体。深挖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科学发展生态旅游、自驾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工业旅游等全谱系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体验和互动方式,满足大众旅游多元化的新需求。推广“跟着演出、赛事、非遗、唐诗、美食、微短剧等游陕西”新场景新业态,增开更多旅游专列,推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要素融合”集成联动,通过不断丰富业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培育万亿文旅产业,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快“大文旅”产业布局,优化提升智慧旅游、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和旅游休闲服务品质,加强基础建设、要素保障、多方协作,发挥综合带动效应,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万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产业的战略性支撑作用。坚持宜链则链、宜群则群、链群结合的原则,做大做强做优旅游景区及线路、文娱演出、文化创意、商旅名街、会展经济、体育(赛事)经济、出版印刷发行、乡村旅游8条重点产业链群。全面促进消费升级,全省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打破区域壁垒,推动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动,以各类文化旅游带为载体加快形成全省统一的旅游大市场。瞄准主要客源地、深耕邻近省市客源地、拓展新客源市场,以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为引领,积极发展夜游经济,鼓励文化和旅游场所结合实际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新的消费模式。融入全国“百城百区”“百城千站”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围绕七个重要节假日和暑期、冬季两个旅游旺季,创新办好“欢欢喜喜过大年”“四季非遗购物月”等文旅促消费活动,以精准化引流、多元化活动、品质化场景、惠民化促销满足游客需求、激活文旅消费。
三是立足文化找共性,建设陕西旅游一体化品牌。
叫响“三秦四季”文旅品牌。整体性、系统性塑造陕西文旅品牌,构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规范统一的品牌体系。发挥陕西戏曲、陕派话剧、陕北民歌、陕西非遗、陕西美食的影响力,创新融合表现形式,持续放大“跟着演艺、美食、文博、诗词、民宿、赛事游陕西”品牌效应,策划以“春赏、夏游、秋行、冬享”为主题,开展“跟着季节游陕西”活动,唱响“三秦四季·畅旅欢歌”最强音,打造主客共享的目的地。开展陕西文旅宣传口号、标识、宣传片、旅游歌曲的征集、评选、发布、推广活动,在形象体系上建立一体化叙事方式。整合全省行政部门、文旅企业、行业协会、宣传机构资源,加快形成省、市、县、企四级联动的营销格局,持续打造以“三秦四季”为统揽的“1+X”宣传管理体系,规范全省重要交通门户、重点文旅活动宣传标识。紧抓网络流量效应持续发力,深化与新媒体、在线旅游平台合作,调动自媒体、推介官、网络达人创作热情,联动OTA平台等合作,以创意化引领、共情化传播释放“三秦四季”“丝绸之路起点·兵马俑的故乡”综合效应。做大“唐文化”品牌,通过挖掘唐文化新时代价值,全面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新颖、独特、互动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地呈现大唐文化,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盛唐气象。把“文化活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一起来,与城乡建设和环境改善统一起来,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实现发掘与利用的“双赢”。支持以西安、宝鸡、咸阳、渭南为核心,建设周秦汉唐文化脉络交相辉映的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区。发挥西安“领头羊”带动作用,提高周边“家庭群”互动频次,围绕唐文化主题进行情感、氛围、活动和场景等设计,创新性推动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推广“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经验模式,推进音乐、演出、非遗等业态进景区,把更多具有大唐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当地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手工技艺、古建遗存、民俗活动等建设发展之中,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做强红色旅游品牌。结合全省红色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用“带、区、点”的形态去梳理和提取红色文化,深度打造鲜明红色IP,做到以形立意、以象示意。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民俗、生态、乡村等融合发展,与长征、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共建,联合打造新时代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通过“时间轴”“事件轴”,设计推出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支持以延安、榆林为核心,建设红色旅游协作区,积极推进延安市宝塔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利用成熟的数字文旅技术推动红色文化场馆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实景体验感、互动参与感的红色文化体验基地,让游客既能听到红色故事,又能看红色故事的画面,更能走进红色故事的场景,在极具震撼的沉浸体验和全面立体的感官冲击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平衡。
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已出台的相关文旅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利用好文旅产业用地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让政策红利转变为发展红利。推动出台“引客入陕”奖励增量政策,完善省文旅惠民平台运营机制,联动省、市推出跨区域文旅消费惠民卡(券)、旅游年卡,促进旅游消费。健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机制,统筹推进以8条产业链为重点的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完善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统筹支持文旅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建设、运营文旅项目,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对关中、陕北、陕南等偏远、艰苦县区,以及旅游基础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利用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采取绩效奖补、政府贴息等政策,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服务、全要素保障。在演唱会、民歌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举办上给予优先,引导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组建省级万亿文旅产业链群专家指导组,从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完善发展政策环境、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对各市县进行现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精准对接产业链群,细化完善市县域政策和实施方案。并指导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旅游休闲街区、星级饭店等文旅产业核心产品的建设及服务等级评定,对创建单位开展专题辅导,制定计划,做到程序清晰、责任到人。
感谢您对陕西文化和旅游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7月20日
(联系人:赵智勇 电话:029-8964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