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110号
王小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第67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以来,国家、省级非遗保护资金累计投入汉中2700余万元,推动汉中成功创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中国—中亚峰会、中美旅游高层对话、文博会、旅博会等重大文旅活动中宣传推介汉中非遗代表性项目。尤其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汉中视察后,我们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对汉中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大对汉中藤编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支持。与此同时,省文旅厅也在政策支持、项目扶持、宣传推介、产业带动等方面加大对羌绣、羌编等汉中非遗项目的支持。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数据库建设。今年已积极争取国家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建设汉中羌文化数据库,目前已完成收录羌文化相关文献10000余条,以图片及高清视频形式采集汉中本地羌文化数据60余条,涵盖生态保护区羌文化历史、文物、文学、非遗、历史建筑等多个方面。下一步将继续指导汉中市组织或依托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论和实践探索,深入研究羌族迁徙、陕南傩事、氐羌文化等文史资料,继续扩充数据库内容,包括羌绣的传统技法、实物图案、代表性人物等。支持汉中市完善数据库现有框架,将数据库的理论研究功能与群众生活深入融合,对接“游汉中”小程序,为群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服务。
二是加大对汉中倾斜支持。在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安排和补助上,考虑汉中财力状况,在汉中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上适当倾斜。指导汉中市积极争取市级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加大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逐步提高市、县两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支持传承人开展带徒传艺、研修培训、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非遗项目薪火相传。
三是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度、2025年度争取国家非遗保护资金补助汉中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资金775万元、920万元,主要用于宁强县青木川村、略阳县铁佛寺村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并对市文化馆羌文化主题展厅、宁强县羌博馆、略阳县羌文化主题展馆、嘉陵江船工号子等传承所点进行改造提升,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整体服务功能。下一步将指导汉中市用好非遗保护资金,建好宁强县集羌绣、羌编、羌漆、羌陶等为一体的羌文化产业园,提升改造略阳县非遗传习中心等基础设施,推动建设提升非遗展示传承基地和传统工艺体验实践基地,提高汉中非遗尤其是羌文化的对外展示和传播能力。
四是全力支持创新发展。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开展“首届非遗发展大会”、首届“非遗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举办汉中藤编培训班,支持非遗课题研究、科研立项等举措,积极推动、支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指导汉中市对汉中藤编、羌绣等存续状况较好、具有市场潜力的优势项目加强生产性保护,支持其通过生产经营发展传承群体,激发手工艺人的创新创造活力,编制藤编、羌绣、苗绣、架花、宣纸等非遗技艺培训课程标准14个。通过努力,“汉风”棕叶扇、藤编首饰、羌绣公交卡、秦岭四宝榫卯笔筒等非遗文创推陈出新,汉中藤编、传统弓箭团队列入市级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出台《陕西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推动全省非遗创新发展、融入生活提供政策保障。
五是有序推动项目申报晋级。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现有羌族刺绣、竹编、漆艺、核桃馍、罐罐茶、羊皮鼓舞等富有羌族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资源。我们将指导汉中市加强对羌文化非遗项目的挖掘,加大保护、研究、阐释、传播力度,丰富项目储备,提升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同时,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工作方案和政策导向,适时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推动汉中市非遗有序晋级。
六是持续完善保护传承发展长效机制。2023年,汉中市政府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的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文旅局主动发挥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科技、人社、教育、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的工作衔接,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藤编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实施意见》,设立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6个,推动非遗特色产业持续发展。下一步将指导汉中市继续加强与税务、金融、工信等部门的协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积极争取税费减免、技术改造、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借助各类活动宣传展示汉中特色非遗,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非遗、支持非遗的浓厚氛围,让非遗赓续传承。
感谢您对陕西文化旅游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6月19日
(联系人:王霞 电话:029-8526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