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wap-close-wap.png" alt="" />
  • 索引号 11610000MB296425XN/2025-00144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 文号
  • 名称 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98号提案的答复函
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98号提案的答复函
时间:2025-06-10
来源: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B类

公开

签发人:高阳

陕文旅函〔2025〕105号



王吉德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西安都市圈文旅融合互通的提案》(第98号)收悉。现结合我厅工作职能答复如下: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文旅资源富集,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巨大,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5.35亿人次,旅游收入5218.72亿元,分别占全省65.5%和68.0%,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西安都市圈文旅发展工作,在《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十四五”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打好“八场硬仗”等大的规划战略任务中始终作为重点区域,在推动构建西安都市圈“一核、两轴、多组团”发展空间格局中发挥文旅作用,贡献文旅力量。

一是始终将西安都市圈作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中心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充分发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挖掘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契合点,激活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建设中亚五国文化交流示范区,带动陕西文化“走出去”。二是在着力提升西安核心引领地位,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博物馆之城”“演艺之都”的同时,持续打造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板块的关中文化旅游区,重点打造秦岭、黄河、丝绸之路等文化旅游廊道,推动西安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始终支持西安都市圈挖掘资源,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和业态,目前西安都市圈内5A级景区7个,占全省50%;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个,占全省50%;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1个,占全省50%;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占全省16.7%;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个,占全省54.5%;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占全省40%。

一、关于您提出的“由省文旅厅牵头,发改、交通、市场监管、文物等部门参加,建立文旅融合统筹推进机制”的建议。经我们认真研究,充分借鉴吸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为扎实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举措,其中明确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发挥相关部门、行业优势,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全力推动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意见》要求,将西安都市圈文旅融合工作落地落实到11项重点任务之中,不断推动取得实效。另一方面,指导相关市区文旅部门,围绕构建西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核心区以及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特色文化旅游融合展示区,全面梳理文化和旅游资源,完善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对外交流融合,做好文化和旅游与科技、金融、体育、休闲以及教育、工业、农业等其他领域的融合,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推动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区域文旅发展影响力。

二、关于您提出的“由省文旅厅牵头,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帝陵、生态康养、革命文化、丝绸之路、专题历史文化旅游带”的建议。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线性旅游空间的打造,在全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贯彻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中,以 “文化为魂、生态为基、科技赋能、区域协同”为基本原则,分别提出了打造秦岭、黄河、长征、丝绸之路4条文化旅游廊道和秦岭、长征、长城、黄河、丝绸之路、汉江6条文化旅游带的发展布局,经过多年发展,旅游廊道(旅游带)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文旅融合创新、延展发展空间、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也已成为我省文旅发展的一张张名片。目前,按照国家《旅游风景道等级划分》,以秦岭腹地S107省道、G108国道、G210国道、G312国道、G244国道四条国道和沿黄公路陕西段为依托,通过整合沿途的城镇、景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酒店、驿站、民宿、营地等休闲度假业态,完善服务区、集散设施、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升级交通引导、智能导览、应急服务等智慧管理系统,不断推进秦岭、黄河国家级旅游风景道建设。

下一步,关于“帝陵旅游带”打造,一是省文旅厅将联合省文物局,结合“大汉文化主题游径”(入选全国优秀文物主题游径十佳案例)等文物主题游径打造,推动29座汉唐帝陵中已对外开放的西汉阳陵、杜陵、茂陵以及唐乾陵、昭陵和桥陵6座帝陵景区开展“强基焕新”行动,打造更多帝陵样板景区。二是联合省交通部门,提升其他23座未开放帝陵的道路通达性,完善标识标牌,配套驿站、观景台、充电桩等设施,打造“车览+徒步+骑行”多元体验空间。三是围绕重点点位,深化科技赋能体验,推动业态多元融合,以点串线,构建大遗址生态旅游圈,形成“以陵促旅、以旅兴文、文旅富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于“秦岭北麓、泾渭流域生态康养旅游带”打造,一是推动西安都市圈“四市一区”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绿色基底。二是联合水利等部门,指导沿秦岭北麓水系建设渭河—灞河生态绿道,串联黑河、涝峪河等流域,配套建设生态护坡、湿地净化系统,形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带。三是联合交通等部门,围绕中华祖脉·大美秦岭生态旅游线路(全国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之一)打造,加强交通网络优化,建设秦岭北麓绿道网络,贯通现有环山路绿道、南横线绿道,新增骑行道、步道,配套驿站、观景台、充电桩等设施,打通“快进慢游”脉络。四是联合卫健部门,推广“康养+中医药”“康养+科技”等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康养产品创新。依托秦岭北麓温泉、山地、林草等资源,打造温泉康养集群,建设山地运动基地,开发“温泉+冰雪+民宿”四季产品,构建全链条产品供给体系。

关于“革命文化旅游带”打造,目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正在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也在打造长征红色文化旅游带。接下来,将充分借鉴相关建设经验,指导“四市一区”按照“齐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依托“八办”、马栏、富平、照金等红色文化资源,重点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联合打造一批标志性项目,推出一套规范的形象标志,建设一系列风景道,推出一批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智慧化产品,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合理布局文化旅游业态,培育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为沿线市(县、区)发展塑形、赋能。

关于“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打造,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旅游带),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是省文化和旅游厅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战略举措,举办了多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举办了“陕西文化周”等活动,多次组织艺术团体赴外参加旅游展会、开展宣传促销等,在境外设立了“陕西旅游之窗”;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承担了“中国—中亚峰会”“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等相关任务;签约丝路文化旅游项目249个,合同金额1863亿元。下一步,将按照您的建议,依托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大佛寺石窟、兴教寺塔等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加快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走廊等文化和旅游产品建设,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旅游合作,讲述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故事,搭建起陕西走向世界的舞台,擦亮了解陕西、认识中国的窗口,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建设。

三、关于您提出的“由省文旅厅牵头,组织建设文旅智慧综合服务平台,为西安市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建议。一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数字文旅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建设有陕西省文旅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涵盖了旅游地理信息、客流监测分析、游客满意度分析、团队运行监测、景区运行监测、资源管理分析、应急指挥调度等多个系统模块,实现了全省景区、饭店、旅行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网吧和非遗等文旅数据资源的汇聚及展示。同时,指导陕文投集团建设陕西省智慧旅游平台,平台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依托,致力于打造“G端全覆盖、B端全需求、C端全周期”的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目前,服务1家省级、6家市级、10家县级政府文旅系统和30家A级景区的平台建设升级,逐步构建了省、市、县、景区四级联动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一屏管”。自主研发并运营的“游陕西”App/小程序,实现了陕西省3A以上景区全覆盖,用户数超过200万,服务游客数超千万人次,合作景区超300家,覆盖旅游目的地近400个。

根据您的建议,下一步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提升,一是指导“四市一区”文旅部门,按照《数字文旅平台建设规范》等标准,不断提升数据平台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加强与省上平台及各自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全数据资源共享。二是依托秦创原文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联合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技术创新中心,为文旅数字化发展赋能,进一步推动文旅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三是以“四市一区”及全省优质文旅资源为核心,引导支持5G、人工智能、交互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在文旅领域融合应用,培育文旅融合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发展文旅新业态。

感谢您对陕西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6月10日



(联系人:刘鹏 电话:029-8526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