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文旅函〔2024〕154号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
贵委员会提出的《关于以文化产业赋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提案》(第7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乡愁经济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依托乡土文化,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厚植乡愁经济基础。总结推广“民俗+乡村”的袁家村模式、“非遗+乡村”的赤牛坬样板、“艺术+乡村”的蔡家坡示范,“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朱家湾等,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6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64个,35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精品线路,藤编、石雕、刺绣等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日益壮大,“非遗过大年”“视频直播家乡年”“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等活动极大提振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旅游产业链营收超过700亿元。下一步,我厅将不断推进乡愁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进乡村旅游品质化提升。筹备召开“跟着民宿去乡村暨乡村旅游产业链建设推进会”,聚力打造陕北窑洞民宿群、关中风情民宿群、陕南生态民宿群等特色民宿集群,以乡村特色民宿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全业态提质。用好上合组织农业博览会、杨凌农高会、陕西省乡村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培育形成更多集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乡村度假、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旅集聚区。全面贯彻两山理论,留住乡村风貌,延续乡村文脉,推进农家乐要素完善、业态升级和服务提升,丰富乡愁体验场景和项目。积极培育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示范村,推进文旅+农业、康养、体育、水利、教育、交通融合发展,让旅游镇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到2026年乡村旅游产业链营业收入将达到1200亿元以上。二是抓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巩固提升陕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推进陕北、关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创新举办好各类非遗宣传推广活动,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推进非遗与旅游、科技、创意等融合发展,打造非遗体验特色街区,构建非遗体验新场景,推出非遗文创新产品。推进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等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品质化提升,实现“生态、形态、文态、业态”赓续传承。三是促进文化产业赋能提质增效。指导鄠邑区、留坝县、潼关县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色做法,支持有条件的县创建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引导创意设计、演出、音乐、美术、数字、旅游等企业和人才进入乡村,激活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村和园区。
二、关于强化数字文化产业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新阶段,我们更加重视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的应用。一是科技激发文旅发展“新动能”。举办全省数字文旅发展推进交流会暨数字文旅示范展示活动,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迭代升级,支持袁家村、朱家湾村、赤牛坬村、青木川古镇、漫川古镇等基础较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科技文旅项目,完善智慧服务设施,提升数字化管理运营能力。二是推进非遗线上线下同步发展。针对乡土文化的代表之一--非遗,我厅持续开展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先后举办了“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榆林市古城非遗过大年”“陕西省第六届非遗传承人绝活才艺展示”、“丝绸之路非遗美食节”、“2023第二届苏陕非遗消费年”等,在举办活动提升非遗品牌影响的同时,开通手机APP,发展非遗直播带货,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支持陕北说书等非遗企业、非遗工坊与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非遗产品走向广阔市场。三是让乡村特色文化“活起来”。我厅联合省委宣传部,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乡村书店、小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创馆等特色文化场所,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保护传承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及非遗,并运用互联网、5G技术、AR、VR技术等,建设一批文旅体验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
三、关于完善人才引育留政策,激发文化产业活力
人才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根本,在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兼顾人才引入和本土培养。一是推广“文化特派员”机制。认真借鉴河南省光山县“文化特派员”机制,指导鄠邑区、留坝县、潼关县等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因地制宜落实“文化特派员”机制,推广鄠邑区鄠邑区艺术村长、乡创中心、人才孵化器等人才引入特色做法,鼓励并支持各县出台吸引文旅人才的有效政策,形成文化人才赋能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二是强化县域文旅人才培训。我厅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乡村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坚持每年举办县域文旅产业、景区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公共文化服务等高质量发展培训班,适时举办乡村振兴文化旅游重点村村领导、带头人培训办,同时,举办全省导游大赛、讲解员大赛、星级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支持基层开展剪纸、手编、美食等文旅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不断提升基层文化旅游人才素质。三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我厅持续加强非遗传承人的支持、保护和传承,今年启动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实施70岁以上省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设立第四批省级非遗工坊,举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联合高校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品牌实验室,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建设非遗研学基地,举办非遗手工制作大赛等,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目标。
四、关于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助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为推进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制定顶层设计。实施《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陕西省“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县域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财税金融政策措施》《关于旅游宣传营销“迎客入陕”奖励政策》,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和规划指引。目前我厅正在开展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对乡愁文化深度解码,并在“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中予以重点保障。二是强化产业融资投资。每年安排在县域和乡村的省级旅游产业专项资金不低于总额的30%,联合省委宣传部对新评定的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给予一定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严格落实非遗传承保护资金,贴息贷款、政府专项债等政策重点支持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会同省财政厅和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设立“文旅贷”子项目,拓展渠道和平台开展重点文旅产业链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专班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链重点项目,积极破解乡村文旅产业融资投资难题。三是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我们积极推广留坝县“两山两化”生态价值兑现机制,鄠邑区“关中忙罢艺术节”文化赋能实现机制,总结推广文化引领、景村联动、企业带动、能人带村、艺术赋能等一批乡村文化旅游典型模式,培育壮大千阳西秦刺绣、南郑藤编、绥德石雕、潼关肉夹馍等一批联农带农成效好、机制全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收益,增强获得感自豪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感谢贵委员会对陕西文化旅游的关注和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