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wap-close-wap.png" alt="" />
  • 索引号 11610000MB296425XN/2023-00095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 文号
  • 名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24号建议的答复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24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3-08-29
来源: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文旅函〔2023〕232号

王小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的建议》(第22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创新工作机制”的建议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珍贵实物见证。实施汉长安城大遗址整体保护利用项目是中央和省上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内容,对有效保护国家文化遗产,践行“文旅强省”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

近年来,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工作。2010年7月,省政府第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1年1月,省政府11次专题会议决定,成立了以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省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2012年8月,成立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管委会,根据委托权限行使文物保护等行政管理职能,通过了《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实施方案》。2022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联席会议在西安召开,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协议》,标志着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开发建设正式迎来国家参与、省部共建的新局面。

二、关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

2022年9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规划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培育壮大考古队伍”的总体目标。明确建立健全考古工作保障机制,由省文物局统一组织、协调管理配合基本建设考古调查评估、勘探和发掘工作,重大建设项目考古工作由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研究解决。强调要充分发挥省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形成推动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的合力。发展改革、宗教、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物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强化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的协作配合,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有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在《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依托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州大佛寺石窟等丝绸之路世界遗产资源,加快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等文化和旅游产品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今后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积极配合省文物局,持续关注汉长安城遗址建设工作,加强沟通协调,指导相关建设工作,指导市县级层面组织落实,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扎实做好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文旅融合工作。希望汉长安城遗址能够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等相关国家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国内唯一”旅游景区。

三、关于加快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是完善汉长安城遗址文物旅游产品体系。重点研究汉长安城遗址开发利用方式,打造周秦汉唐旅游目的地形象;支持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实施提档升级;根据汉长安城遗址的文物资源特点,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价值元素和内涵,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

二是不断提升汉长安城遗址文化内涵。对汉长安城遗址重点文物景区,采用多元化手段进行“资源活化”,提炼文物核心价值,运用科技手段阐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运用“互联网+”等展示手段,实现在文物保护修复、陈列展示、宣传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化、信息化。

三是持续加大汉长安城遗址文物旅游宣传。推进汉长安城遗址流动展览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每年定期参与系列国际国内会展活动,推介汉长安城遗址。制作多语言陕西重点文物景区专题宣传手册、宣传片,将汉长安城遗址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对外营销和专题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利用多种互联网宣传手段进行宣传推广,重点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文知名度。

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一如既往,重视发展汉长安城遗址建设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支持。期望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