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wap-close-wap.png" alt="" />
  • 索引号 11610000MB296425XN/2023-00078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 文号
  • 名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8号建议的答复函
时间:2023-08-21
来源: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文旅函〔2023〕209号

成建礼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潼关段)建设的建议》(第1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围绕建设文旅强省目标,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省四大重点产业链之一,聚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制定了《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2021-2025年)》,以及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省文旅系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力“三链”“六体系”建设,始终围绕行业恢复抓统筹、出实招,扎实落实助企纾困举措,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全面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复苏回暖,文旅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全新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是对国家文化公园意义、作用的充分肯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黄河流域加强携手合作,高质量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新机遇。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挖掘陕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关中文化、古丝绸之路起点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加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决策部署,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贡献陕西智慧、体现陕西作为的重要载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设立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专班,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为专班办公室成员单位。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等10个市(区)也都成立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班,办公室设在各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上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二是省文旅厅认真落实国家文化公园陕西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主动对标国家建设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突出文化引领,聚焦目标任务,加快项目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彰显黄河文化陕西特色,把保护传承弘扬陕西黄河文化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三是近年来,潼关县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山河表里五彩潼关”特色文旅品牌,产业规模、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的贡献力和拉动力持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于全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高度重视潼关文化旅游资源独特地位,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潼关段)建设在战略布局、发展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支持潼关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建议。潼关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和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为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潼关段)提供了重要的文脉、自然支撑条件。依托潼关县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具有原生态魅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对于完善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厅高度重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潼关段)建设,在《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将潼关县列为重点发展区域,潼关县谋划实施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被纳入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重点项目库。近两年,安排省级旅游专项资金320万元,支持潼关古城、潼关县古城游客集散中心、潼关县博物馆沉浸式四折幕系统3D裸眼等项目建设。组织专家多次对潼关县文化旅游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倾斜,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休闲度假产品,有力促进了潼关县文旅产业发展。2023年3月,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渭南潼关县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支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潼关段)建设,在政策支持、技术指导、资金帮扶、申报流程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并在文旅规划、产品打造、项目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一是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科学有序推进。督促创建单位做好基础性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支持旅游交通、标识体系、智慧旅游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增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潼关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发展。二是对照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指南》《评价指标体系》《申报指南》等标准要求,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从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完善发展政策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5个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对创建单位开展专题辅导,制定计划,做到程序清晰、责任到人。三是指导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用文化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方式体现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适应文旅市场对国潮风、科技感、沉浸式等文旅融合业态的需要,突出黄河文化的现代解读、旅游资源的现代打造。通过物态化、活态化、业态化手段,让厚重的黄河文化活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现代时尚、国际高端的文旅产品、业态、场景和线路。按照“健康化、休闲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思路,深入挖掘潼关县历史人文、自然山水、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自驾旅游、研学旅游、亲子旅游以及体育旅游等具有地域特色、富有体验性的新业态产品,积极发展旅游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水上运动等旅游休闲业态。按照“特色化、创意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思路,推进非遗产品设计研发质量提升工作,不断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通过植入、展示、内化等方式,融入旅游全要素,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同时,注重同质化的问题,推动潼关黄河文化旅游带向复合型、科技型、互动型方向发展。

关于支持提升潼关黄河老腔、古战船、黄河船工号子等非遗文化传承水平,指导支持潼关将古战船艺术推向全国,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们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根本遵循。近年来,潼关县通过保护和传承潼关南街背芯子、潼关踩高跷、潼关古战船、潼关鸭片汤、潼关万盛园酱菜制作技艺、陕西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带动就业增收效益显著,发挥了传统工艺的现代社会价值。对于进一步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繁荣发展潼关文化事业,打造潼关文化品牌,进一步推动潼关县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我厅将大力支持潼关县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潼关非遗的传播力影响力。一是指导潼关县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申报工作,组织专家帮助潼关黄河老腔、古战船、黄河船工号子等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加大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今后开展系列工作打好基础。二是支持非遗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建设非遗工坊,探索推进非遗与旅游、科技等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提高非遗项目的展示水平,增强互动性、体验感。三是指导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及相关企业加大联动和合作,实施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商场等活动,探索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使非遗项目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现代生活。四是支持加大非遗项目挖掘、阐释、宣传力度,组织传统工艺项目参与国内外各类展会和品牌营销活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中对其进行展示展销,提升非遗项目保护水平与影响力。

关于支持潼关县黄河文化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建设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单纯的本体和环境展示无法对文化资源进行全面阐释和解读,难以为观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所以要辅之以必要的文化背景展示,作为延伸和补充。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展示黄河文化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黄河文化的可视性、可读性、震撼性,更好地展示黄河文化主题和特色,增强观众文化体验感、认知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一步,我们要积极主动与省发改委、省文物局加强沟通合作,拓展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路径,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构建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一是注重对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古今传承的展示,使历史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形成一条集生态圈、艺术创作、文物收藏、文化展示、人才培养、设计创意、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充分依托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远影响,最终实现“积极保护”与“有的放矢”、“因地制宜”与“亲近大众”、“活态展示”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二是围绕博物馆建立功能混合的文化旅游休闲中心,提供全方位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城市社区生活服务,使博物馆区成为文化旅游休闲的开放空间、居民日常交往的空间、知识的传播平台、科技创新的试验平台、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区域。依托博物馆、生态公园、旅游景区等打造集观光、体验、教育、休闲、生活、创意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采用可开放式节点—社区—小镇—组团的形式,发展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研发、生产、展览、销售等单位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将知识、服务、文化产业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三是积极加强与晋、豫两省交流合作,探索建立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加大文化广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多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联合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节、民间传统艺术交流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需求。

感谢您对陕西文化和旅游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