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wap-close-wap.png" alt="" />
  • 索引号 11610000MB296425XN/2023-00077 主题分类 其他
  • 发布机构 省文化和旅游厅 成文日期
  • 效力状态 有效 文号
  • 名称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00号建议的答复函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00号建议的答复函
时间:2023-08-21
来源:办公室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陕文旅函〔2023〕208号

任向军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支持沿黄县多节点建设黄河文化公园的建议》(第40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围绕建设文旅强省目标,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省四大重点产业链之一,聚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制定了《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2021-2025年)》,以及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全省文旅系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力“三链”“六体系”建设,始终围绕行业恢复抓统筹、出实招,扎实落实助企纾困举措,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全面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复苏回暖,文旅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全新探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这是对国家文化公园意义、作用的充分肯定。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黄河流域加强携手合作,高质量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新机遇。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挖掘陕西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关中文化、古丝绸之路起点等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加强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决策部署,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贡献陕西智慧、体现陕西作为的重要载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设立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专班,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为专班办公室成员单位。西安市、杨凌示范区等10个市(区)也都成立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班,办公室设在各市(区)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上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二是省文旅厅认真落实国家文化公园陕西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决策部署,主动对标国家建设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突出文化引领,聚焦目标任务,加快项目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彰显黄河文化陕西特色,把保护传承弘扬陕西黄河文化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三是近年来,沿黄各市县不断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产业规模、竞争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经济的贡献力和拉动力持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关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旅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等部门牵头,制定沿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沿黄县发展旅游业提供基本遵循的建议。沿黄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和生态优美的自然景观为陕西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重要的文脉、自然支撑条件。依托沿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具有原生态魅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对于完善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体系,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黄河文化旅游更绚丽,是沿黄各市县和文化旅游市场的共同企盼。沿黄公路的贯通,为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打开了突破口,也为黄河沿线地区加强携手合作,高量推进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带来新机遇。省文旅厅紧抓战略机遇,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陕西作为黄河文化主要发源地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勇立潮头的使命责任,把保护传承弘扬陕西黄河文化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一是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积极协助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突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二是主动对标国家建设要求,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重点环节,彰显地域特色。联合省发改委率先在沿黄九省区印发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制定了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实施方案》,印发《陕西省贯彻落实“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三是启动实施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摸清我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评估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扎实开展黄河流域非遗普查,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制定《陕西省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榆林市被命名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非遗大集等活动。目前我省黄河流域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78项、省级566项。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们的建议加强与省发改委沟通协调,借助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推动陕西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全面保护传承和弘扬。一是积极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政策措施落地实施,指导沿黄各市县进一步完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细化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路径、方法和举措,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多样性,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空间新格局,实现共建共赢。二是实施资源普查,建好文旅资源管理平台。文化和旅游资源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载体,正确认识、全面了解文化和旅游资源总体概况,是资源保护、产品开发、规划编制和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对文旅资源的科学量化和综合评估,摸清我省文旅资源的总量、规模丰度、等级品质、开发潜力等,通过整合资源配置,明确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着力点和重点区域,为我省制定建设文旅强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将加快实施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制定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标准体系》《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手册》;系统收集整理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分布于各级各部门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识别、归类;实地开展省、市、县三级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力争新发现一批优质资源;按照有关标准对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归类分级;建设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文化和旅游资源数据库,形成系列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图集、报告等,助推我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关于在黄河沿岸分段多节点建设各具特色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特别是在资金、政策方面支持财政困难的沿黄县打造沿黄A级景区旅游带、景点群,统筹东方红文化产业园、悬天古城“铁葭州”、中国北方著名道观白云观、中国美丽乡村赤牛坬、吴堡古城、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岔上古镇等沿黄景区景点,使之成为展示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文化、陕北文化、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区、示范区。真正将沿黄旅游经济带打造成为惠及民生、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致富大动脉,推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效的建议。国家文化公园最核心的“资产”是历史文化遗产,最有吸引力的资源是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陕西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山水文化等优势资源,是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源泉。省文旅厅着眼传承“中华民族根和魂”,始终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的灵魂和主线,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新产品、新业态,以越来越多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产品和服务,让沐浴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一是讲好陕西黄河文化故事。话剧《主角》获“文华大奖”,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陕北道情《一条棉被》2部作品获“群星奖”,陕北说书《看大桥》、陕西快板《猴子告状》2部作品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组织陕西戏曲行当展演暨濒危剧种公益性演出,参与成立黄河流域戏曲演出联盟。11名演员和2部剧本(剧目)入选第二届黄河流域戏曲演出季。《陕北民歌音乐会》在京倾情上演,新编秦腔历史剧《昭君行》晋京演出圆满成功,首都北京舞台掀起一股“陕西风”。举办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全国首家颁布实施《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让黄河流域古老的秦腔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时代光芒。举办“黄河安澜·文旅共享”2022中国黄河对话。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合作上线“秦岭与黄河的对话”摄影展,积极推动陕西黄河文化“走出去”。二是完善黄河公共服务体系。省图书馆高新馆区、省文化馆曲江馆区建成开放,建设陕北民歌博物馆、“黄河文化记忆”主题数字图书馆,推动黄河流域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均等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整合黄河流域公共服务资源,开展黄河文化艺术普及、鉴赏、传承、展示等活动,培育群众文艺活动品牌。“关中忙罢艺术节用艺术唤醒乡愁”等2件案例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积极开展沿黄地区传统戏曲、技艺、音乐、美术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活动,举办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论坛,繁荣黄河流域群众文化。三是丰富黄河文旅产品供给。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安排2023年省级旅游专项资金1.13亿元,支持158个黄河流域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今年谋划实施黄河流域重点文旅项目294个,总投资1261.6亿元,其中,储备92个,开工196个,投产6个,上半年完成投资114.5亿元,以高质量文旅项目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着眼推动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高品质发展,实施A级旅游景区提升计划,大力发展黄河流域民俗游、观光游、乡村游等,20个景区(点)入选国家级黄河主题旅游线路,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榆林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2家单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16家,丝路欢乐世界、长安十二时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运营,打造《长恨歌》《复活的军团》《驼铃传奇》等具有陕西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70余台。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们的建议,支持沿黄市县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旅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突出陕西黄河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示,体现沿黄不同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特色,通过整合沿黄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以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为支撑,实施主体功能区、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善于在大时空下表达小时空的故事,在深入到每个点段的公园建设,利用点线面的思维方式,找准自身定位,把握共同主题,将文旅资源优势与现代创意完美结合,打造体现各自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产品。一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坚持用文化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方式体现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适应文旅市场对国潮风、科技感、沉浸式等文旅融合业态的需要,突出黄河文化的现代解读、旅游资源的现代打造。通过物态化、活态化、业态化手段,让厚重的黄河文化活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现代时尚、国际高端的文旅产品、业态、场景和线路。按照“健康化、休闲化、特色化、大众化”的思路,深入挖掘我省黄河的华夏源地文化、农耕游牧融合文化、黄土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等独特资源内涵,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自驾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亲子旅游以及体育旅游等具有地域特色、富有体验性的新业态产品,积极发展旅游驿站、自驾车房车营地、水上运动、低空飞行等旅游休闲业态。按照“特色化、创意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思路,推进非遗产品设计研发质量提升工作,不断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通过植入、展示、内化等方式,融入旅游全要素,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同时,注重同质化的问题,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向复合型、科技型、互动型方向发展。二是实施区域化发展。依托黄河干流,加快建设黄河文化和旅游廊道。突出关中、陕北两大重点开发区域,积极推进关中文化高地、延安红色文化高地、秦岭生态文化带、榆林边塞文化带建设。学习借鉴黄河沿线省区的先进经验,支持大型企业合作开发黄河陕西段大型综合类文化旅游项目,与晋、蒙两省区合作开发涉及黄河两岸的大型综合类旅游景区,实现两岸景区旅游一票通,合作开发跨省区红色旅游、黄河观光、华夏古文明、走西口等旅游线路,与晋、豫两省合作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协作区。三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探索创新多渠道投融资模式,积极采取“政府主导,四级投入;社会参与,多元融资”的方式,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项目建设。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立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公益属性,建立省、市、县(区)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在确保生态保护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创新探索投融资模式,促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黄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鼓励和支持通过专业化担保机制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增加投入,鼓励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和社会捐赠资金参与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感谢您们对陕西文化和旅游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