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文旅函〔2023〕207号
王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陕西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开发的建议》(第53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统筹谋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把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各地党委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关注文化旅游事业、投身文化旅游建设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进入到加快发展的上升期。
您在建议中针对陕西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够,文化品牌缺乏创新,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对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做强陕西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省文化和旅游厅近些年在陕西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政策引领。一是印发实施《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建设,着力实施文艺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数字文旅赋能等重点工程,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秉持“传承中华文脉,守护精神家园”的信念,深入挖掘陕西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弘扬陕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强化精品意识,狠抓精品创作。在过去的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扶持推出了一批弘扬陕西文化、独具陕西特色、讲好陕西故事、彰显陕西形象的舞台艺术精品。话剧《主角》获得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表演唱《歌从黄河岸边边来》、陕北道情《一条棉被》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祝贺,省政府通报表扬。碗碗腔《骄杨之恋》、话剧《路遥》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秦腔《郝家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秦腔《姚启圣》《昭君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领航中国》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21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1个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长安三部曲”展览成功举办,1项展览入选《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3个项目入选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充分彰显了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艺创作实力。三是系统谋划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资源普查调研组赴四川、重庆考察学习,通过听取介绍、座谈了解、查阅资料等方式,认真学习2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路径方法、技术支撑、质量把控、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在参考借鉴四川、重庆等兄弟省市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通过对文旅资源的科学量化和综合评估,摸清我省文旅资源的总量、规模丰度、等级品质、开发潜力等,进一步整合资源配置,明确我省文化旅游发展着力点和重点区域,为我省制定建设文旅强省、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产业支撑。“十四五”期间我省着力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一核三带多节点”空间布局,即以西安市沿秦创原到西安高新开发区产业带为中心的数字文化产业核心区,组建延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分别以数字红色文化、数字工业文化和数字汉蜀文化为特点的三大文化产业带,依托各市区特色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若干个数字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若干特色数字文化产业“节点”。按照《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深化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培育文化产业业态集群化发展。科学实施“文化陕西IP”培育计划,鼓励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手工艺创作生产,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促进合理利用,带动城乡居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积极推动手工艺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形成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充分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提升手工艺发展水平,推动手工艺创意产品开发,提升经济附加值。自2018年起,以挖掘创新创意人才为宗旨,以打造中国文化IP聚集展示交易平台为核心,以激活陕西文创产业为目标,省文化和旅游厅连续举办五届中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通过作品征集、赛事评选、展览展出、产品孵化、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有效促进了“文创内容”与“产品载体”结合,赛事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31省市区。
三、营销带动。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工作思想,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线上线下、内外并重,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工作原则,围绕陕西文化旅游主题形象,以拓展客源为核心,强化大数据研判支撑、游客画像实践应用,以品牌推广为手段,构建陕西文化旅游品牌矩阵、资源矩阵、活动矩阵、宣传矩阵,全面提升陕西文化和旅游的知名度、关注度、美誉度,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走进陕西、认识陕西、了解陕西。2022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聚焦“三秦四季”,逐季度推出“何止青绿·三秦飞花”“春生夏长·惠风和畅”“心阅三秦·畅旅欢歌”系列宣传活动,开行“非遗号”“文艺号”“华山号”等“坐着火车游陕西”文旅专列,开展“从秦岭到黄河边走边唱”文旅推广实践活动,全力打造陕西文旅宣传推广品牌。2023年,省文化和旅游厅于春节期间在全省各地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4000余项,推出3个主题15条旅游线路。举办春季旅游启动仪式,策划赏花踏青、生态采摘春季旅游精品线路12条,推出文旅消费、文化文艺类等各类活动150余项,春季摄影写生点30个等。举办“5·19中国旅游日”陕西西安文旅融合主题系列活动,将沉浸式文旅融合体验与文旅惠民系列活动相结合,以产品多元化、业态时尚化、场景全域化、推介精准化为重点,共开展70余项特色活动,推出了72项优惠措施,充分展现中国旅游日的参与性与惠民性。赴郑州、成都举办“文化陕西”宣传推介会活动,加快推进与重点客源省份与全国文旅业界的交流合作。在央视1套综合频道、央视13套新闻频道《新闻30分》栏目后、《法治在线》栏目前连续投放陕西文旅宣传片,借助央视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全面提升陕西旅游形象。在全省5个机场、25个高铁(火车)站、17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及长途客运站、21个地铁主要换乘站点的248块大、中型灯箱广告、34块LED屏、西安地铁全线站点及车厢所有视频播放点位、22台机场刷屏机等媒体资源,投放陕西旅游宣传广告,动静结合,发挥西安的延伸带动作用,通过活动和宣传用一个“点”来盘活整个“面”。
四、人才赋能。为加快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了《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工作。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围绕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全面提升产业人才整体能力素质,着力培养造就视野宽、懂文旅、会经营、善管理的高质量复合型产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各方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文旅金融专业人才、产业融合发展人才的培养,重点培育一批文化创意、网络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开发、经营人才。实施“文化和旅游经营人才”培养计划,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研究培训机构合作,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不断增强经营管理人才开发应用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重点旅游企业集聚、吸引、孵化文化人才的作用,在项目资助、创业扶持、政策咨询等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探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与文化旅游企业间挂职交流,提高制定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界的交流合作。
感谢您对陕西文化和旅游业的关心和支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