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wap-close-wap.png" alt="" />
榆林 | 文化惠民润民心
时间:2019-11-08
来源:学习强国
扫一扫:分享至微信 X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明确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近年来,榆林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公共文化的职能作用,加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各项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陕北民歌博物馆。资料图

“建筑面积7.5万平米的榆林市博物馆、建筑面积5.89万平米的榆林市图书馆和建筑面积3.6万平米的榆林市文化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于2020年建成。容纳1205人的榆林大剧院今年底试运营,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分馆、服务点、24小时城市书吧等不断涌现,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受到群众普遍赞誉。”榆林市文旅局局长刘仲平说。

场馆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榆林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更好地服务群众。

“我们实行‘两馆’总分馆制。摸底掌握图书馆、文化馆改扩建动态,积极争取中省‘两馆’建设资金推进榆林市‘两馆’达标验收。以神木文化馆、定边图书馆总分馆试点带动,整合县域公共文化资源,把优质文化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刘仲平介绍。目前,7个县区均完成总分馆制建设,配备相同的借阅软件和设备,文献流通由总馆流动图书服务车配送,免费开放时间每周不低于42小时。实行一馆办证、多馆借阅、通借通还、免费借阅,盘活资源存量,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服务。

神木大剧院。资料图

枯燥的数字最能说明成绩。榆林市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前,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8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3244个。同时,已建成县区级图书馆12个,市级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其中神木市图书馆、府谷县图书馆为一级馆;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新馆正在建设中,县区级文化馆12个,其中神木市文化馆、绥德县文化馆为一级馆。

公共文化服务日益丰富

“党的政策有多好,让我来给您说一声……”在古城老街的榆阳小剧场内,群众可以天天听说书、听榆林小曲,甚至还可以免费参加学习班。

榆林古城老街非遗小剧场内,陕北说书《洗衣记》正在上演。资料图

“我父亲一有时间就要去榆阳小剧场听一听,我们都非常支持他。一个是因为非遗本身是我们的宝贵文化,另一个是在剧场里也安全,还有益老人家的身心健康。”市民王榆说。

文艺演出活动走进佳县螅镇荷叶坪村。资料图

榆林市不断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力度。几年来,市县两级文艺院团累计完成2000多场次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榆阳小剧场、榆阳书场、非遗小剧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展演等,文化惠民常态化,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市图书馆总流通约200万人次,外借图书80余万册;各级文化馆组织培训班、文艺活动2400多场次,参加受益群众达160多万人次。

精品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舞台上,音乐剧《余子俊》正在上演,动听的歌声、感人的剧情十分催人泪下。这部由市文旅局指导创意创作,陕北煤海艺术团出品的大型原创音乐剧《余子俊》在今年9月喜获陕西省第15届“五个一工程”奖。

音乐剧《余子俊》。资料图

近3年来,榆林市共扶持文化精品项目141个,扶持资金达2000多万元,全市文艺创作实现大繁荣发展。全市连续举办‘陕北榆林过大年’品牌节庆活动,支持陕北煤海艺术团、横山青年剧团、夕阳红艺术团等10多个民营剧团参与群众文艺活动,并不断完善文艺精品创作奖励和扶持机制。

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由陕西省艺术馆、榆林市府谷县文化馆创作的器乐演奏《丝路欢歌》获得第十七届音乐类“群星奖”。今年5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比赛中,榆林市神木市创作排演的舞蹈《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喜获第18届群星奖,是陕西省唯一一件群星奖获奖作品。

舞蹈《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资料图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榆林市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把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到新高度、新水平,按照标准,补齐短板,发掘亮点,整体推进,力争成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的排头兵,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服务、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